“10岁开始每年存1万,65岁账户就能滚到344万!”上海交通大学阎志鹏教授的一段访谈,在社交平台炸开了锅。他列出一组对比数据:若以年化8%收益计算,10岁起存6年总额6万,65岁可得344万;25岁起每年存1万连存40年,最终却仅有280万
然而评论区迅速撕裂。点赞最高的质疑直指核心:“10岁孩子的养老钱从哪来?还不是靠父母省吃俭用?”当数学正确性撞上普通家庭的经济现实,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赫然显现。
阎志鹏教授的演算逻辑清晰而有力。他通过一个三胞胎的假设案例,直观展示复利效应中时间变量的决定性作用:
这一推演完美诠释了“时间即金钱”的金融法则。基于此,教授提出分阶段策略:20多岁年轻人应高配权益类资产(如股票、基金);30多岁人群适用“30元法则”(日存30元年攒1万);50岁后则需补足缺口并降低风险。
普通家庭面临的第一重暴击是资金来源矛盾。10岁儿童无收入,所谓“储蓄”实则是父母支出。当多数家庭还在为房贷(占收入30%-50%)、子女教育、医疗费用疲于奔命时,每年额外挤出1万元养老储蓄,无异于让负重前行的骆驼再添一根稻草。
更尖锐的质疑指向8%收益率的虚幻性。当前银行三年期定存利率仅2%左右,低风险理财产品普遍在3%-4%徘徊。要获取8%年化收益,必须大比例配置高风险权益资产。试问:谁能保证连续55年稳定获得8%回报?2008年金融危机、2020年疫情黑天鹅等历史教训表明,市场波动足以让精密计算崩塌。
而通胀的隐形剪刀更在悄悄剪碎购买力。过去20年我国年均通胀率约2%-3%,若养老储蓄收益率不能持续跑赢通胀,所谓的344万在半个世纪后的实际价值可能不及今天的100万。网友辛辣讽刺:“这不是养老规划,而是金融乌托邦。”
价值观层面同样火花四溅。当教授建议10岁启动养老储蓄时,教育学者痛心疾首:童年本应探索世界、发展兴趣,而非背负60年后的生存焦虑。更深层的矛盾在于——将养老压力转嫁个人,是否掩盖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?目前我国养老金替代率已降至约40%(即退休金仅为在职收入的40%),远低于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55%最低线 破局之路:普通人的务实养老策略
,可降低老年医疗支出42%。预留3-6个月应急资金,避免因突发开支中断养老计划。多维准备,比单一金钱储备更抗风险。
7,我们或许该停下脚步思考:养老焦虑的前置化,是否正在偷走两代人的幸福感?
——提高养老金替代率、控制房价医疗成本、扩大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幅度。正如财经评论员所言:“344万的复利神话很美,但普通人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走得到的路。”山东临沂的超市收银员李姐算了笔账:月薪3200元,扣除房贷、孩子补习费,每月仅余600元。她选择每天存10元到个人养老金账户,三年积累超1万元。“我知道这不够养老”,她笑着说,“但每天少买袋零食就能给未来存个希望,这事我能做到。”
昨晚11时,重庆市秀山县公安局@平安秀山 发布警情通报:“8月14日21时许,骑电动车从广西出发游玩的廖某途经秀山县官庄街道一民房时,向住在此处的彭某提出借宿、借电源给电动车充电、帮忙介绍工作等需求,彭某拒绝,双方发生争执。
25岁的小吴是位快递小哥,前些年靠自己的努力在杭州安了家。然而婚后两年,小吴的体型像“皮球”一样膨胀了起来,平时工作比较忙,又要照顾家庭,很少有时间健身锻炼,如何利用好每天工作的机会消耗热量呢?
此次合作旨在以文化与旅游为纽带,推动中国与南非旅游交流与人文互鉴,提升南非在中国市场的目的地影响力与品牌认知度。
云南3岁女童被水果刀插入脑颅,据称妈妈吓唬闹腾女儿不慎刺入,刀刃插入头颅骨几厘米,目前已接受开颅手术,状况良好。(剪辑:杨程程、李坤)
揪心!遗体在一处山涧中发现 苍山走失的8岁自闭症男孩遇难 父亲救援群致谢这一幕太催泪 满屏都是节哀
“续面”事件,双方和解,店主向顾客道歉,从70到140的反转 #续面当事顾客说共消费140元
他尊重自己的职业,享受自己的爱好:“有不少人嘲笑我,一个看大门的还穷装斯文,觉得我好好看门就行了,居然还练书法,实在是滑稽得很!我只是一笑了之。”他捡到别人不要的废纸,却如获至宝:“用报纸练字,既省钱又别有一番趣味。下午七点下班后,又开始临《圣教序》了。
不过,还要提醒一句:患有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人群,最好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肌肉锻炼。原标题:《什么?强壮的大腿约等于清醒的大脑?》
不识字老人两年被扣近9000元话费,女儿拿出超长账单,电信:退回误扣2600元
有广东江门的街坊报料,她62岁的妈妈不识字每个月手机话费就是靠存折代扣,直到今年4月,有银行工作人员提醒其线元都有。
杭州日报2025-08-13 09:29:26要说上班族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,那必须有——想运动却没空运动。运动的好处,只要运动过的朋友肯定都深有体会。ballbet贝博